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88篇
  免费   789篇
  国内免费   836篇
测绘学   146篇
大气科学   475篇
地球物理   1224篇
地质学   1476篇
海洋学   910篇
天文学   39篇
综合类   375篇
自然地理   468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131篇
  2021年   127篇
  2020年   158篇
  2019年   183篇
  2018年   156篇
  2017年   185篇
  2016年   184篇
  2015年   194篇
  2014年   261篇
  2013年   250篇
  2012年   253篇
  2011年   251篇
  2010年   209篇
  2009年   213篇
  2008年   227篇
  2007年   217篇
  2006年   204篇
  2005年   230篇
  2004年   142篇
  2003年   152篇
  2002年   116篇
  2001年   118篇
  2000年   134篇
  1999年   114篇
  1998年   91篇
  1997年   89篇
  1996年   87篇
  1995年   88篇
  1994年   63篇
  1993年   67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The variation in snowmelt energy and energy components were evaluated with respect to forest density. Surface snowmelt rates, surface evaporation from snow cover and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were measured in the open and under sparse (411 trees/ha) and dense (1433 trees/ha) larch canopies. The surface snowmelt rate decreased as the forest density increased.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s and energy balance analyses, we concluded the following. (1) Albedo decreased while the bulk coefficient for latent heat increased with forest density. (2) The duration of snowmelt increased with forest density because the energy for nocturnal cooling of the snow cover decreased. (3) When comparing the open and forested sites, the changes in snowmelt energy with forest density were caused by sensible heat flux. However, the contribution of net radiation was highest in the forested sites. Therefore, the effects of forest cover on the snowmelt energy were different when comparing both the open and forested sites and the sparse and densely forested sites. (4) The ratio of net radiation to snowmelt energy increased with forest density; although both snowmelt energy and net radiation decreased with increased forest density, the snowmelt energy decreased more rapidly. Sensible heat also decreased as forest density increased. Both albedo and downward long‐wave radiation influenced net radiation. Copyright © 199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92.
为了探明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卵子在卵巢腔内老化的原因及特征,采用连续跟踪采卵的方式,通过荧光染色、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对不同采卵时间(0, 3, 6, 9, 12 h)的卵子活性氧和脂质过氧化情况(氧化产物丙二醛MDA)、抗氧化系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卵巢液pH值及受精率和孵化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卵子在体内老化时间的延长,其活性氧含量及脂质过氧化程度逐渐升高,活性氧含量及过氧化程度与排卵后卵子老化呈正相关;SOD酶活力,GSH酶活力均显著下降,MDA含量显著提高;受精率和孵化率均显著下降。排卵后6h,孵化率降到2.87%~10.60%,此时的卵质已经极度恶化,不能再继续用于后续的生产中。综上,在卵巢腔中,卵子排放后,随着时间的延长,活性氧含量显著升高,抗氧化能力逐渐下降,受精率和孵化率显著降低,老化逐渐加剧。  相似文献   
993.
本文模拟了五大连池地区老黑山火山钾质响质碱玄岩熔岩在不同降温速率下从1150℃冷却到700℃橄榄石的结晶动力学过程,并从晶体粒度、晶体数量和晶体形态三方面研究了晶体结晶特征与降温速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晶体粒度分布(CSD)显示七组不同降温速率下的晶体粒度与布居密度均呈现较好的幂率关系,且幂律指数相近,斜率范围在3.69~4.42之间,这说明了晶体粒度分布对降温速率的依赖性并不显著。(2)随着降温速率由快变慢,晶体数量总体增长。当降温速率为0.0468℃/min时,晶体数量达到峰值。随后,结晶进入以退火合并为主的晶体粗化过程,直至结晶动力学达到平衡。(3)各降温速率下晶体形态呈现出分形特征,分形维数界于1.39~1.62之间,反映了新生晶体生长的自组织临界性。不同降温速率下的晶体边界复杂程度出现较大无规波动,显示出晶体形态对降温速率的高度敏感性。当降温速率为0.1℃/min时,晶体边界形态最复杂,当降温速率变慢到0.0468℃/min后,晶体边界形态的复杂程度趋于稳定。本项动力结晶实验对于深入了解五大连池新期火山熔岩流的运动机制以及动力结晶过程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994.
文章基于协整分析方法,研究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海洋产业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升值会对海洋第一产业产生负向效应,而对海洋第二、第三产业的影响则不显著。选择海洋渔业、海洋旅游业等七大海洋产业,利用VAR模型分析人民币汇率升值对各个海洋产业产生的非对称效应。总体来看,各海洋产业对人民币汇率升值均表现出负向响应,从侧面验证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海洋产业结构影响的分析结论。最后提出未来海洋经济发展要关注人民币汇率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95.
详细分析了4台CG-5型重力仪的静、动态漂移特性,结果发现,单次的静态测试结果中,CG-5型重力仪静态漂移呈很好的线性上升趋势,但划分不同时间尺度,每个时间段的仪器漂移率仍存在一定差异。同时,静态漂移率也存在长期变化的特征,不同测期CG-5型重力仪的漂移率差异较大:刚出厂时,CG-5型重力仪的漂移率变化幅度较大;随着时间变化,幅度逐渐减小,最终在一定区间内震荡。4台仪器的动态漂移率与仪器空间变化关系不密切,但仪器间的漂移特性在静态漂移率的长期变化、上下山的动态实验和单个测期各测线的动态漂移率变化中都表现出较为一致的变化趋势。基于以上认识,采用分时段平差的方法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段漂移改正,改正后各台仪器和总体的联测精度指标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996.
裂隙率作为表征岩体裂隙特征的一项重要参数,有线裂隙率、面裂隙率、体裂隙率3种表征方法。目前常用测线法、统计窗法获取线、面裂隙率仅能从一维或二维反映裂隙发育情况,其方法还存在测量结果随机性、应用受出露条件所限等不足;现有体裂隙率测量方法也存在着实际应用性较差、成本高等问题,尚缺乏简便易操作的野外测量方法。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野外测量岩体体裂隙率的工作方法--球体法。由于构造、成岩裂隙发育的组系性、方向性,球体法根据各组裂隙产状从不同方向进行观测,通过多次测量统计岩体出露面上裂隙的发育特征,推断岩体内部裂隙的发育状况,其值能更好地反映局部区域岩体内部裂隙发育程度。此外,在测量时利用专利仪器可以得到沿裂隙面法线方向上隙宽以及隙间距数据真实值,测量条件对出露面平整情况要求不高,测量结果受露头平整性影响不大,具有更好的实用性。本文以安庆大龙山采石场研究区为例应用球体法,野外现场测量表明该方法可以在较为方便操作的基础上实现快速测量;研究区体裂隙率均值为2. 286%,集中分布在1%~4%,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以及误差分析结果,球体法可以很好地反映研究区各个测量点的裂隙发育程度。  相似文献   
997.
吴继强 《地下水》2020,(1):37-39,67
通过调查统计西安城区水源热泵系统历史运行数据,对水源热泵系统用户分布、运行现状及回灌率等内容进行了评价,系统分析了水源热泵系统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制度建设、行政监管、水资源税征收及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应通过建立健全水源热泵系统运行管理规定、建设高效智能的水源热泵运行监管平台、充分发挥水资源税征收的奖惩机制和强化创新研究,着重解决可持续回灌技术瓶颈等策略,保证西安城区水源热泵系统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998.
2006~2015年天津地区GPS连续观测站形变和应变计算结果显示,天津地区形变场和应变率场变化复杂,存在南北分带和东西分带特征。天津地区形变场和应变场主要受控于唐山-磁县地震构造带和张家口-渤海地震构造带等多组活动断裂的切割作用。  相似文献   
999.
青藏高原为全球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区域之一,探讨该地区土壤水分变化对近地面气温的影响将为青藏高原水汽循环研究及该地区对周边气候与环境的影响研究提供重要理论支撑。利用NCEP-CFSR数据集,基于土壤水分对近地面气温的影响机理,揭示了青藏高原不同季节、不同植被分区下土壤水分时空分异规律、土壤水分与蒸发率的响应与耦合状态及土壤水分通过蒸散发过程对近地面气温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不同季节下青藏高原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基本一致,除西北地区和喜马拉雅山脉外,整体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趋势,青藏高原地区存在干旱区变湿,湿润区变干的空间特征;② 青藏高原大部分区域土壤水分处于干湿过渡状态,其中青藏高原南部和东南部地区全年处于干湿过渡状态,而柴达木盆地几乎全年处于干旱状态;③ 近地面气温对土壤水分的响应在冬季最弱,在夏季最强且空间差异较小,其中在冬、春、夏季为负反馈,另外不同植被覆盖区近地面气温对土壤水分的敏感性差异很大。此项研究对于进一步探讨青藏高原地区陆气耦合状态及变化环境下的区域水汽循环及其效应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河口捕获平均全长2.5cm的天然花鲈苗种,分二阶段进行培育。第一阶段是流水淡化驯养:包括淡化、暂养和驯饵;第二阶段是分级培育,每隔4~6d分筛分级一次,直至4~6cm的鱼种。试验总成活率是5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